不识大体网

三季度海运炼焦煤供应收紧,短期价格仍有支撑

EcLong.com 15

中国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还能增长多长时间?我们经过测算以后,大概中国在2013年—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也会达到这个点,也就是1.1万国际元这个点;实际上到2013年中国的人均GDP,用购买力评价来讲已经达到了1.1万国际元。

十根手指摁一只跳蚤能按住,等到一根手指摁十只跳蚤就来不及了。土地怎么承包,很多农民说我要调地,那就调,不是每年调,也是隔几年调一次。

三季度海运炼焦煤供应收紧,短期价格仍有支撑

于是,城中村、小产权房开始在城市到处兴起。如果从1958年算起,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20年,但这20年形成的体制,在此之后用了36年不断进行改革,而且还要改下去。在这个政策基础上,宅基地跟之上的房子分了家。很多改革之所以拖下来,就是因为总说慢慢来,关键的一步总迈不出去。周其仁说,更敏感的是农民的宅基地。

  在当下中国的改革中,很多学者都认为,土地改革对整体改革意义重大,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已经对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造成困扰。城市土地市场的价格上涨后,这个政策导致的问题随之而来。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市场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周期性调整,住房销售急剧下降、房价下跌,更重要是市场的预期逆转。

进入专题: 楼市 。还有,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急剧下降及价格开始下跌,并非政府的政策所致,而是市场发展的客观必然,因为住房市场疯狂发展与繁荣已经有十几年如果住房市场出现价格变化、周期性调整就要救市,那么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中央政府的权威也会受到严重挑战。有房地产开发商说,政府不救楼市就是失职,因为这是前十年经济增长之动力及地方政府财政支柱,并涉及广泛的产业链。

如果房地产崩盘,容易引起社会不稳,所以中央政府会出手相救。其实,只要对中央政府官员最近的言论有关注,就会知道,在传统政策上救市的工具不会太多。

三季度海运炼焦煤供应收紧,短期价格仍有支撑

当年房地产政策突然发生根本性逆转,既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有关,也与政府领导人不熟悉现代经济有关。进入专题: 楼市 。而且,尽管造就了房地产的短期繁荣,却给经济长期发展留下严重后遗症。面对这种情况,地方政府救市动作频繁,央行也要求商业银行增加个人住房贷款,以免楼市快速崩盘。

更为重要的是,在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决定中,对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做了原则性规定,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由市场价格机制调节,政府职责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参与市场,而是保护产权、制定市场规则及保护弱势者利益等。有报道,前4年生产的住房,可以让国内一半的城市换一次房,如此供应量,能不过剩吗?这个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没有甚么政策工具可救。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还是市场发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出现周期性调整,住房销售急剧下降、房价下跌,更重要是市场的预期逆转。最近,李克强总理说过了、财政部长楼继传说过了,周小川行长也说了,中央政府不会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

最近央行希望增加个贷来稳定市场,这样不仅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会减少利润,商业银行愿意做吗?如果央行都没有救市的工具,其他职能部门更是爱莫能助。最近不少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尽管降价促销,根本无法刺激楼市销售,主要原因是银行正全面收紧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必然削弱买家的购买力,影响房地产开发商资金回笼,加剧资金链断裂。

三季度海运炼焦煤供应收紧,短期价格仍有支撑

不过,房地产开发商及住房投资者希望出现2008年那样救楼市的奇迹,是一厢情愿。还有,目前房地产市场销售急剧下降及价格开始下跌,并非政府的政策所致,而是市场发展的客观必然,因为住房市场疯狂发展与繁荣已经有十几年。

尽管央行强调增加个贷来稳定楼市,但面对市场就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种种揣测增加,周小川行长已直接否定了这种市场预期这一部分不应由政府决定,而应通过充分的讨论以人大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随意性。进入本世纪以后储蓄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开始超过50%,如2007年的储蓄率为50. 4%,2012年的储蓄率为50. 5%。发达国家的效率提高只能贡献10%的增长率,而我们的效率贡献率是发达国家的三倍。总之,从要素投入和效率提高两个角度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很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大概是美国的十分之一,二十年之后可能达到美国的二分之一的水平,所以仍然有20年较快发展的可能性。

从这个规律来看,经过近两年的低谷之后,有可能出现新的高增长周期。而从2003年开始数据发生变化,从2003年两者差距很小一直发展到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资本形成总额大出30%以上。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充分,国际贸易带来的开放红利进一步体现。除了要素投入外,效率提高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但我国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制度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率。

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逐年缩小,通过后发优势提高技术水平的速度会有所减慢,但仍有学习的余地。最乐观的看法来自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数据: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这个周期大致是10年。面对劳动力要素减少趋势,可以采取多种办法加以弥补。最悲观的看法是中国的好日子过到头了,以后会进入长期的低增长时代、甚至是负增长时代,或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认为这种经济模式的发展潜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农民工的利用率十分低下,一般40岁左右就回乡处于半退休状态,所以才出现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就出现农民工不足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已经到了刘易斯拐点,其实不然。

新增就业对GDP弹性系数的变化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变化,最主要的是服务业比重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储蓄率仍然超过40%,接近50%,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

第三种观点,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从10%一线下降到7% -8%左右,并能较长时间维持这个增长率。在悲观论和乐观论之间还有一种中庸的看法,就是接近10%的高增长时代已经结束,但7% -8%的中速发展还可以持续10至20年。

另一个底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超过3.5就是通货膨胀,因此也要尽量避免,如果追求过高的增长率就有可能突破这个线,而且会遇到环境和资源的硬约束。为什么说是意外之喜?因为从国际上看,8%以上的高增长维持20多年的只有东亚几个国家,如,日本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韩国的60年代至80年代,都是20多年,维持30多年的确实只有中国一例。同时由于缺少竞争机制,降低了其改善效率的动力,久而久之,垄断企业会成为效率低下的企业。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从两个方面论证: 针对乐观论,主要从环境资源约束以及城市的承载力等方面看,继续维持10%左右的高增长一是不可能,二是有害;针对悲观论,主要从同发达国家的人均GDP差距来论证持续增长的潜力,就是说人均GDP在达到美国的50%之前中速发展仍然是可能的。

所以说,中国经济高增长的基础依然存在。二是从劳动力供给来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以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的趋势来看,未来20年城市化率会达到70%。

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比2011年减少345万。另外,外商投资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学习外企的先进管理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二是自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风水轮流转,美国和欧洲都没能幸免,唯有中国还没有出现危机,由此推断这次该轮到中国了。2000年至2002年的数据代表了房地产热出现之前的情况,资本形成总额略大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多5 %左右。